在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到来之际,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新兴就业途径也吹响了吸纳人才的号角。在一家外语院校,“阿里巴巴”携带104家网上会员前去招聘;在一所工商学院,千名学生进军“淘宝”创业,已将电商Supply chain延伸至国外;在北京、深圳、成都,“腾讯”同时启动了大规模招聘会,招募超越千名的“在线生活设计师”。

不少专家指出,互联网新兴职业可成为传统就业模式的有益补充,将会被愈加多的青年所选择。

新兴之“客”有50多种

刚刚而立之年的陈渡风在2006年创办了我们的公司——智客网。智客网的意思就是让网民将自己闲散的人力资源拿到网上来进行售卖,网站依赖平台的搭建,赚取合法佣金。

“大家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智商资源的买卖,譬如某个人需要做一个设计、策划、图纸等等,他可以到大家网上发布这个‘任务’,可以完成这方面‘任务’的人可通过互联网交稿,然后获得相应报酬。”陈渡风介绍说,“另一个就是人脉资源的买卖,譬如某个人想到柬埔寨去做矿石买卖,但他没柬埔寨的人脉资源,他也可以到智客网发布一个任务,假如有人熟知柬埔寨的状况、认识这个国家的人,就能来报名。发布任务者要查询报名人的联系方法,就为智客网支付2元到10元不等的成本。付费将来,他们就能进行线下联络,具体协商帮助的方法与内容。”

类似陈渡风如此的互联网平台搭建者,与平台上各种“任务”的完成者,都是互联网新兴职业人的缩影。如“智客”一样,对网上发布的一个个任务提供服务的人大多被冠以“客”的名字,一时间,“闲客”、“网赚”、“试客”、“淘客”等异军突起。

有热心网友甚至将这类新兴之“客”细分为50多种:通过视频提供服务的心理健康咨询师、互联网修理工、网上家教,为网上门店进行装修的店铺装修师,通过互联网聚集买家与企业进行讨价还价的互联网杀价师,以分钟、小时为单位供应我们的“剩余时间”、帮工作繁忙的白领提供互联网农场代收、QQ挂机等服务的互联网钟点工……新兴职业人在互联网上门类繁多、事无巨细,他们在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达成了自己的价值。

靠专长在互联网上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觉得,这类“客”有一个一同特征,就是他们对服务的提供总是是从自己日常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无需老板的推进,非常像独行侠,一个任务信息出来之后,他们就会依据我们的专长行动。